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巴南 > 正文

木洞镇撂荒地变宝地 “稻+N”复垦实现“一地多收”

发布日期:2021-09-16 17:40

海眼村荒地整改中巴南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礴 摄.JPG


▲海眼村荒地整改中

海眼村稻田丰收景象 巴南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礴 摄.JPG

▲海眼村稻田丰收景象 本组图片由巴南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礴 摄

眼下正是秋收时节,近日,记者在木洞镇海眼村(长坪山上)看到,几台大型机械在田间地头进行收割作业,一片丰收景象。曾经荒草萋萋的撂荒地,如今变成了村民复种复耕的“淘金田”。

“收完水稻,就要开始卖泥鳅了!”刚收完水稻的田野里,村民们又开始忙起来。年近7旬的村民雷世全一边用渔网在田里捕捉泥鳅,一边告诉记者,“咱们引进的泥鳅生长周期短,不钻泥,水稻分蘖之后就可以入池,5月底撒苗,8月底收获,还不耽误第二季播种。”

“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,降低养殖成本,还可以形成‘水稻护鳅、鳅吃虫饵、鳅粪肥田’的天然食物链,进而保护生态平衡,防治病虫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,做到了一田多产。”木洞镇海眼村党委书记沈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泥鳅在稻田里经过3个月左右的饲养,即可上市,按每市斤20元左右的市场价计算,每亩地泥鳅纯利润1200元左右。虽然“泥鳅稻”亩产量较以往种植的水稻每亩产量低100公斤左右,但产出的稻米品味纯正、绿色健康,每斤市场价最低能达到8元左右,是普通水稻售价的2倍,每亩土地村民最少可以获得4000元的纯利润。

走在海眼村乡村小路上,“稻+鳅”双增收的喜悦,实实在在地写在村民脸上,可谁能想到去年的今天,这里还是一片荒地。

“近年来,木洞镇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,农村耕地出现一定撂荒情况。比如海眼村,一个曾经的产粮大村,不知何时一块块优质良田已经荒芜得连路都走不通。”据木洞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了破解此难题,今年以来木洞镇多次召开农村撂荒地整治工作推进会,研究部署整治工作。然后,将海眼村能够纳入整治的农田登记造册,采用相对集中连片经营托管方式,将复耕农田经营纳入合作社“稻+N”项目进行代耕代种,解决“弄好了谁来种?”的问题,把“打瞌睡”的土地盘活后真正的使用起来。

在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,撂荒的土地再次被复耕,不仅使农村撂荒土地充分利用,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,还可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务工,发挥集约规模经营效应,既解决农户一家一户干不好干不了的事,又让农户从土地流转中得到了实惠,助力乡村振兴。

“今年上半年木洞镇海眼村已复耕近100亩稻田纳入‘稻+鳅’养殖项目,撂荒多年的垮田烂田摇身一变变成了‘黄金田’。目前,全镇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860.55亩,占撂荒耕地总面积3988.54亩的21.58%。”木洞镇相关负责人说,“我们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流转撂荒耕地发展适度规模种植,通过产业项目资金补贴的方式,降低生产种植成本。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行动,不断扩大撂荒地复耕面积和加大耕地使用管控力度,充分保护利用本村生态、农旅资源,全力发挥农业实体在乡村振兴的中的基础作用。”(巴南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