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巴南 > 正文

健康新概念丨中暑

发布日期:2021-07-21 16:06 来源:看巴南
摘要:健康新概念丨中暑

入伏之后

重庆的温度越来越高

很容易发生中暑的情况

遇到中暑该怎么处理呢?

一起来学习学习吧~

杨博: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。

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。获得中华医学会重症分会5C专科资质认证。从事急诊科工作10多年,具有丰富临床经验,擅长急性创伤、多发伤、多器官功能衰竭、严重心律失常等方面的救治。

中暑到底是怎么回事?

人是恒温动物,体温的保持得益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系统的“智能”调节。当人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,身体的这个“智能”调节系统“罢工”时,就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器官功能受损,这就是中暑。

哪些人更容易中暑?

中暑不仅可以发生在高温环境中,也可以发生在散热条件比较差的环境中,比如坐月子捂被子习俗、感冒盖被子捂热、着防护服工作、长时间待在通风差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也可发生中暑。

另外工作强度过大、时间过长、睡眠不足、过度疲劳;年老、产妇、体弱、营养不良、肥胖、饥饿、大量饮酒、穿紧身衣和不透风的衣裤;甲亢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等慢性疾病、出汗功能受损(硬皮病、先天性汗腺缺乏症、广泛烧伤后瘢痕形成)、服用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(抗胆碱类药物、抗组胺类药物、抗精神病类药物、β受体阻滞剂、利尿剂)等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。这些人更应该警惕中暑的发生!

怎么辨别一个人是不是中暑了?

中暑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,我们应该尽早识别,谨防重症中暑的发生。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,如果真的到了热射病那一步,就是在死亡线上挣扎了!

先兆中暑: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,出现口渴、四肢乏力、多汗、头晕、注意力不集中等,此时体温可正常或偏高,一般不超过38℃。

轻症中暑:除上面的表现,还有面色变红或苍白、大汗、恶心、呕吐、心慌等表现,体温往往超过38℃。

重症中暑:除了以上表现,还可出现“抽筋”、晕倒、昏迷等表现,体温可超过40℃。

遇到中暑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?

一旦发现中暑迹象,我们应该立即作出处理,将它消灭在萌芽阶段,别硬扛!

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。立即离开高温环境,“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”,如有风扇或空调的地方。不要稍作休息就继续外出活动,那样只会进一步透支能量加重中暑。

喝水。少量多次地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,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。不要喝含乙醇或大量糖分的饮料,这些饮料会使人体丢失更多体液。另外,还应该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,以免造成胃部痉挛,引起肚子不适。

降温。尽量脱去衣服,有利于身体迅速散热;脱去衣服后向身体洒一些凉水,帮助散热。有条件的话用扇或电扇吹风,可以用湿凉毛巾擦拭身体,或在水龙头下用水冲淋全身,也可泡在盛满凉水的浴缸中。如果周围有冰袋或冰冻的饮料瓶子就更好了。可以用衣服或毛巾包住冰袋或冰冻的饮料瓶子,分别放在额头、后脑勺、两侧颈部、两侧腋窝、大腿根部等部位,这样能使这些部位的血液迅速降温。

另外,要强调一点,很多人将中暑等同于感冒,用退烧药治疗中暑。其实,普通感冒是鼻病毒、冠状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,而中暑是人体体温调节受损导致身体“太热了”。所以中暑的治疗是让人“凉凉”,而不是吃退烧药,吃退烧药反而会导致患者进一步出汗,加剧水电解质丢失,加重病情。

上面是症状比较轻的中暑的处理方法,一旦发生严重中暑或者通过上面的方法处理后没有好转,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。

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中暑呢?

在室内,尽量保持凉爽舒适,如果开空调及或风扇,建议空调温度调到26℃左右,过低会让人从室内走向室外时温差过大,对身体造成负担。

在室外,当然是最好避免正午高温时段外出。若外出则应做好防晒措施,顺手带遮阳伞、遮阳帽、遮阳镜,尽量穿轻薄、宽松及浅色的衣服,涂抹防晒霜,随身带足凉水,在阴凉处活动。

炎热天气,大家要多喝水。如果在高温的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,至少每小时喝2~4杯凉水(500~1000mL)。最好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再喝水,应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多次少量喝水为好。

另外,在炎热的夏季,防暑降温药品一定要备在身边,如风油精、藿香正气水等,以防应急之用。外出时应穿宽松透气浅色服装,适当补充防暑饮料。比如1.泡水:金银花、菊花、罗汉果、枸杞;2.各种茶:莲心茶、荷叶茶薄、荷茶盛;3.夏天高温多吃瓜,多吃各种瓜。

最后,强调一点:永远不要把婴幼儿或儿童留在停放好的车里。即使车窗留了缝隙,也不要这样。

说一千道一万:

中暑非小事

真的能要命

凉凉是关键

必要120!

三伏天孩子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?家长们可以好好看一看。

1、健脾祛湿依旧是第一要务

三伏天多雨,湿气也重。脾负责运化水湿,但又最怕湿。孩子感受外湿, 体内湿气太多,脾超负荷工作,长此以往会导致脾虚,体质变差、容易生病。因此,祛湿依旧是三伏天的第一要务。

养护建议:

1)消化好、不生病时,抓紧时间祛湿,祛湿的同时,还要健脾;

2)饮食中添加山药、茯苓、白术、山楂、麦芽、芡实、白扁豆、莲藕等健脾、消食食材;

3)祛湿方推荐:每周1~2次赤小豆冬瓜生鱼汤、木棉花瘦肉汤等;

4)健脾方推荐:每周1~2次白术佛手汤、健脾养胃方。


2、天气暑热,要注意清热消暑

农谚说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”,意思是,大暑和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。此时,孩子最容易受到暑邪侵袭,出现口臭、便秘、眼屎多、咽痛等“上火”症状;有的孩子受暑热侵袭,邪热内郁,会出现发热、头晕、恶心等中暑的症状。

养护建议:

1)控制户外活动时间,避免在11点~15点太阳最猛、气温最高时外出;

2)外出时带上小帽子,出汗后,及时更换衣物;

3)饮食上适当增加清热消暑的汤水,如冬瓜海带汤、荷叶冬瓜汤。


3、空调大开,保暖驱寒不能忘

夏季天气炎热,孩子所到之处都被空调覆盖。长时间呆在空调房,或在外玩耍后,满身大汗,毛孔大开,进入空调房,很容易受寒感冒。加上孩子贪吃冷饮冷食,寒邪入里,感冒、腹痛、腹泻就随之而来。

养护建议:

1)饮食上,少吃冷饮、雪糕、西瓜等食物;

2)在空调房时尽量保护神阙穴(肚脐眼)、脚底的涌泉穴、喉头下面的天突穴;

3)在户外玩耍出汗后,要及时擦干,及时更换衣物;

4)有受寒表现(如流清鼻涕、打喷嚏、鼻塞、畏寒等症状)时,给孩子泡脚发汗,配合工字擦背、红糖姜茶来驱寒。

4、利用三伏天,温补阳气

夏季阳气升发,人体的阳气往外“窜”,浮越于表,孩子体内是虚寒的,这时呈现“外热内寒”的状态。所以,家长要注意帮孩子温养阳气,越是到了炎热的伏天,越是要重视这件事。

养护建议:

1)有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咳嗽等肺系疾病的孩子,可以去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贴三伏贴;

2)饮食上,可以适量添加瘦肉、鸭肉、黄鳝、泥鳅等助养阳气;

3)用新鲜艾叶50克或者干艾叶20克,加入2000毫升的水,煮20分钟,放温给孩子泡脚,祛除寒气、温补阳气,每周1~2次;

4)适量运动激发体内阳气,游泳、散步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注意:以上4点建议在孩子消化好、无病痛时做。

5、孩子出汗后,及时生津补气

三伏天炎热,孩子出汗多,大量流汗会耗气伤津。津液过度耗损,孩子容易出现口干舌燥、大便干硬、便秘、胃口差、没精神等表现。不注意生津、补气,长期下来,还会损害孩子体质。

养护建议:

1)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,但不能牛饮,喝水要少量多次;

2)可多吃如番茄、柠檬、草莓、乌梅、山楂等酸味食物生津止渴;

3)食疗可以选择酸梅汤、五指毛桃脊骨汤等,消化好、无病痛时,每周可喝1~2次。

6、三伏天期间,要注意保持清淡饮食

三伏天湿气重,湿邪困脾,阳气浮越于表,孩子脾胃功能弱,很容易出现积食的情况。家长应选择清淡爽口、易于消化的食物给孩子,注意清热解暑和温阳补气兼顾。

饮食建议:

1)饮食以清淡、易消化为主,偶尔可给孩子吃点粥;

2)清热解暑可以用绿豆粥、赤小豆粳米粥等;

3)温阳补气可选择鲫鱼、泥鳅、鸭肉等清补;

4)借助大蒜、生姜等调味品杀菌温阳。

7、关注衣食住行,不要忽略情志的顾护

夏季是个心火旺、肝火旺的季节,尤其是气温高的三伏天,孩子更容易发脾气、烦躁,连睡觉都会翻来覆去,很不安稳。

养护建议:

1)切勿过度责骂孩子,要耐心沟通,以免损伤了孩子的情志;

2)注意养心,中午11点到13点让孩子睡午觉,或安静下来养心气;

3)用荷叶来清心火、平肝火,可选择荷叶薏米粥、荷叶芦根水作为保健。

8、保持通风,注意正确使用空调

三伏天气温高,吹空调是避免不了的事。但长时间使用空调不开窗换气,室内的空气质量下降也会致病。另外,室内外温差太大,孩子离开空调房外出后很容易出现中暑。

养护建议:

1)开空调不要让室内外温差太大,温度保持在27摄氏度左右为佳;

2)适度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有一定的流通;

3)每天开窗通风2次以上,每次15~30分钟;

4)每个月对空调进行一次深度清洁。

最后,在三伏天期间,养护孩子最为关键的一点是,坚持“10秒判消化”,这是调理孩子体质的第一步,也是关键的一步。任何的调理方法或食疗方,都是建立在孩子消化状态良好之上的。每天花10秒判断孩子的消化情况,观察舌苔、睡眠、大便、口气,有一项或以上不正常,表示孩子积食了,要及时消食导滞,避免郁热化火,引发疾病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顺利度过三伏天,秋冬才能少生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