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理论里,湿气指外来的湿邪侵袭人体,比如淋了雨,导致水湿潴留体内;脏腑功能失调了,不能正常水液代谢而水湿内生。外在环境所导致的湿气被称为外湿,人体自己发展来的湿气被称为内湿。湿气不易察觉,等你发现它的时候,往往病时已久,病变较深,病位较广,而且还兼夹寒、热、风、气郁、食积等病邪一起搞破坏,想要将它清除着实需要费一番工夫。
湿气重和饮食有关。如果长期暴饮暴食,或者减肥不吃饭,都会导致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常。水液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了,就变成废水,成为湿气了;如果是爱吃辛辣油腻的,爱喝酒的,那湿气会赖着你不走了,而且往往演变成湿热。
如果是偏好冷饮,爱吃冰激凌的,损害到了脾阳,寒湿就会找上门。
湿气重还和过度安逸、胡思乱想有关。长期不运动一回家就想躺倒的人,气血运行不通畅,脾失了健运;心里爱藏着事儿,老爱东想西想,也会消耗脾阳,长此以往,湿气就在体内越积越多;此外,木(肝)克土(脾),情绪问题也会耗伤脾胃,导致湿气内生。因此,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及时疏解,也是祛湿的一服良药。
因此,做好日常的养生保健,能很好地预防湿气,减轻湿病的症状。
痰湿体质的人,夏季应当少吃冷饮,少吹空调,以免进一步损伤阳气;冬日可多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;阴雨天气尽量避免外出。
湿热体质的人,要避暑热,多吃薏苡仁、丝瓜、赤小豆等清热利湿的食物,少吃油腻厚味和辛辣食物;尽量避免长期居住在炎热潮湿的地方。
湿气尽量避免熬夜,以防加重痰湿;多进行户外锻炼,比如长跑、登山及球类等运动量大的活动,多多出汗可以发散湿邪。
如果湿气症状严重的,建议来医院就诊,用中医药调理身体,祛除湿气。如胃脘胀闷,恶心呕吐,纳呆神疲,头困身重,肢体酸楚,大便溏泄,建议挂内科门诊;如面部油腻发光,爱生痤疮,建议挂皮肤科门诊;如女性白带色黄,气味腥秽,或带多黏腻,月经量少,色淡质地黏稠,建议挂妇科门诊;如男性形体肥胖,阴囊潮湿,性功能障碍,建议挂男科门诊;如风湿痹阻,关节疼痛,建议挂针灸科门诊。
据《人民政协报》